揭秘腾讯“核弹级”AI工具:1句话生成3D模型,中小团队逆袭大厂靠它?

1月21日,腾讯正式推出混元3D生成大模型2.0版本及配套的一站式AI创作平台,引发3D内容生成领域广泛关注。
这款AI驱动的工具通过文字、图像甚至草图输入,可在30秒内生成多个3D模型,将传统建模流程从“天”压缩至“分钟级”,被视为游戏、工业设计等领域的效率革命。
·游戏产业的“新基建”
腾讯混元3D的核心技术在于“几何与纹理解耦生成”。几何大模型负责捕捉物体形状与结构,生成高精度白模;纹理大模型则基于物理渲染技术(PBR),模拟真实材质效果。
这种分工模式使生成的3D模型在布线合理性、贴图准确性上达到游戏行业标准。例如,生成角色模型时,系统会优先分配面数至面部和上半身,确保动作表现力,这一设计已应用于腾讯内部多款游戏研发。
配套的混元3D AI创作引擎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。普通用户只需输入提示词或上传一张设计草图,即可同时获得4个候选模型,还能通过模块化节点调整面数、纹理风格等参数。
平台甚至支持自动骨骼绑定和预设动画模板——上传的模型可一键生成跑步、挥手等动作,大幅简化动画制作流程。腾讯地图已利用该技术推出“自定义3D导航车标”功能,用户创作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91%。
在游戏行业,混元3D的影响尤为显著。腾讯某在研项目制作人王智刚透露,过去制作一个符合标准的3D角色需5—10天,现在通过AI生成仅需几分钟,后续人工微调1~2天即可投入使用。
“这不是完全替代设计师,而是将他们的精力从重复劳动转向创意优化。”他表示。对于中小团队而言,这项技术更意味着无需高昂外包成本,即可快速生成道具、场景等基础资产,甚至独立开发者也能通过文字描述产出可用模型。
事实上,该技术的应用已突破游戏边界。
在具身智能领域,企业可通过混元3D快速生成机器人训练所需的虚拟场景,替代昂贵的物理环境搭建;自动驾驶公司则利用其模拟车祸、极端天气等罕见路况,加速算法迭代。电商平台也尝试用AI生成3D商品素材,缩短营销内容制作周期。
面对字节跳动、美团等竞争对手的入局,腾讯选择通过开源生态扩大影响力。目前,混元3D 2.0的代码和模型已在GitHub、Hugging Face等平台开放下载。
团队计划未来纵向优化生成质量,横向拓展AR/VR、三维打印等场景,目标是通过数据积累实现“量变到质变”的拐点。
行业观察人士认为,混元3D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具创新,更在于重构内容生产关系。当玩家能自主设计游戏皮肤、制作3D小游戏时,传统的“开发者-用户”界限将被打破。
正如郭春超所言:“AI不是替代设计师,而是让更多人成为创作者。”在这场3D内容生成的技术竞赛中,腾讯正试图用低门槛、高效率的工具,为虚实融合时代铺设“新基建”。
·技术普惠下的行业重构
按照行业的一般经验,游戏研发中3D资产制作通常占据30%以上的时间。混元3D的分钟级生成能力,使得角色、道具、场景等核心元素的创作效率大幅提升。
另一方面,传统3D建模高度依赖专业人才,中小团队常因资源有限而难以匹敌大厂。混元3D的普及,让“一人团队”也能快速生成高质量模型。这种技术普惠,或将催生更多“小而美”的创新游戏,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。
罗斯基认为,随着AI生成技术的成熟,游戏行业的竞争焦点可能从“资金投入”转向“创意质量”。大厂依赖规模优势的时代或将终结,中小团队凭借独特创意与快速落地能力,有望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此外,混元3D的骨骼绑定、动画预设等功能,可能推动游戏动作设计的标准化,进一步降低研发复杂度。
尽管混元3D已取得显著进展,但其局限性仍存。例如,复杂工业品或高精度二次元角色的生成效果尚不稳定;纹理细节需人工微调。
腾讯混元3D负责人郭春超坦言:“当前3D生成模型的成熟度仅60%,距离生文、生图的90%以上仍有差距。”未来,团队计划通过数据扩充、技术纵深优化,推动量变到质变的拐点。
腾讯混元3D的升级,不仅是技术迭代的里程碑,更是游戏产业迈向“智能化创作”的关键一步。从效率革新到生态重构,其影响已远超工具范畴,成为行业发展的“新基建”。
·行业变革进行时
如前文所述,AI技术对游戏行业的影响正日益加深,已从最初的辅助工具,逐步转变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。其应用范围广泛,涵盖游戏开发、设计、测试以及玩家体验优化等多个关键环节。
一方面,自动化内容生成让游戏开发效率大幅提升。
像Steam现象级爆款《无人深空》借助AI 算法动态生成庞大星系系统,玩家能探索超18 亿个独特星球。此外,还有巨人网络的 “干影”、恺英网络的 “形意” 大模型实现游戏全自动生成。
另一方面,在优化资源管理与测试效率上,AI也成果斐然。
它能在游戏测试中生成测试用例、执行自动化测试并分析结果,如《王者荣耀》“绝悟模式” 通过 AI 对战优化策略,商汤科技也曾展示过AI 在《星际争霸2》击败人类顶尖选手的决策能力。
玩家一侧,AI为游戏设计与玩家体验带来了全新变革。
在智能NPC 与动态交互领域,网易《逆水寒》中NPC 能依玩家行为实时调整对话反应,《燕云十六声》的AI NPC也能拟人化对话。日前爆火的《沙威玛传奇》正在利用AI 生成角色语音。至于《幻兽帕鲁》虽然角色设计未明确AI 使用,但开发流程也引发了对AI 辅助创作的讨论。
展望未来,AI与游戏行业融合前景广阔,多模态交互将进一步深化玩家沉浸感。同时,AI工具降低开发门槛,小型团队未来或能借助AI 生成高质量内容,挑战传统大厂地位。
正如腾讯混元3D负责人郭春超所言,AI的目标是“成为设计师的助手,而非替代者”。这一理念与米哈游蔡浩宇“AIGC赋能创意”的观点不谋而合——技术终将回归工具属性,而人类创意仍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。
总之,AI技术正在全方位重构游戏行业。随着AI技术走向成熟,游戏产业或将迎来一场从生产关系到用户体验的全面变革。
而在这场变革中,唯一不变的,是对创意与人性化体验的永恒追求。
了解更多关注罗斯基公众号
近期评论